《传习录》,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哲学著作。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代新儒家中仍有其深刻的影响。
王阳明(王守仁)
-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王阳明(王守仁)
-
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但正心、修身工夫亦各有用力处。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正心则中,身修则和。
王阳明(王守仁)
-
是徒如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王守仁)
-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王阳明(王守仁)
-
天下所以不治。只因文盛实衰。人出己见,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誉。徒以乱天下之聪明,涂天下之耳目,使天下靡然争务修饰文词,以求知于世,而不复知有敦本尚实、反朴还淳之行,是皆著述有以启之。
王阳明(王守仁)
-
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王阳明(王守仁)
-
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
王阳明(王守仁)
-
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
王阳明(王守仁)
-
圣人心体自然如此。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王阳明(王守仁)
-
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说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欲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
王阳明(王守仁)
-
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字静时,亦只是气字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
王阳明(王守仁)
-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王守仁)
-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王守仁)
-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