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现今通行版《道德经》是曹魏时期王弼的注本,分上篇《道经》37章,下篇《德经》44章,共计81章,有学者认为这是附会“九九归一”的说法。关于其主要内容,众说纷纭,以下两种说法比较有代表性:
其一,它以道法自然为核心,阐述了如何让人们的个人修身达到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等境界,如何让人们的处世达到以柔克刚、不求而得、天人合一等等境界,如何让君主的治国达到为无为而治、德善德信而令百姓莫之令而自均等等境界,以至于如何用兵、如何让天地万物各展本性、并行不悖、即长且久等等境界。
其二,它主要阐述了天地的本源“道”,“道”是这个宇宙的最高存在,以“无”为本,以“有”为用,有无一体而衍生、主宰天地万物运行,“道者,虚极之妙用”。个人修身要虚无致静,才能“无”,进而可以无所不能、天人合一,治理国家要绝圣弃智、无为而治,对百姓实行“虚其心,实其腹”等政策而取得天下大治。
其中包含着丰富朴素的辨证法、有人认为它来源于《三易》等,但基本上所有的研究者都认可《道德经》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微言大义,一语万端,当为“万经之王”。
老子(李耳)
-
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
老子(李耳)
-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老子(李耳)
-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李耳)
-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老子(李耳)
-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老子(李耳)
-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李耳)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李耳)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李耳)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合,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李耳)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李耳)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李耳)
-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老子(李耳)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李耳)
-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老子(李耳)
-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李耳)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李耳)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李耳)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李耳)
-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李耳)
-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老子(李耳)
-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老子(李耳)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老子(李耳)
-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李耳)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
老子(李耳)
-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老子(李耳)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李耳)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