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贻琦,天津人,祖籍江苏武进,祖先于明成祖时由江南迁居北京,后于天津落籍。字月涵,为梅曾臣长子。他是天津南开学堂的第一班学生,是张伯苓的得意门生,也是首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即到清华担任教学和教务长等多种职务。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清华才得以在十年之间从一所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的学校一跃而跻身于国内名牌大学之列。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就是成功的出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在清华大学任校长时,他为清华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一是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二是推行“教授治校”集体领导的制度。梅贻琦主张通才教育和学术自由,在西南联大期间完成了代表着其教育思想之大成的《大学一解》,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共同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梅贻琦熟读史书,喜爱科学。初起研究电机工程,后转为专攻物理。八年抗战期间,梅贻琦仍是清华大学校长,并主持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务(任联大常委)。清华大学回到北平,梅贻琦继续担任校长,直到1948年12月清华园解放前夕,是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1931年—1948年)。1955年他由美去台湾,用清华基金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后扩展为新竹清华大学)。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梅贻琦晚年居住在美利坚合众国和台湾,并在台湾新竹恢复“国立”清华大学。梅贻琦后来葬于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取名为“梅园”,园内有校友集资兴建的花木,曰“梅林”。梅贻琦纪念奖章成为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毕业生的最高荣誉。其夫人韩咏华,应周恩来之邀,1977年由美国回到北京定居,受到邓颖超的热情接待。
收起